最美家庭微电影红举行首映式含幕

时间:2021/9/7 13:11:40 来源:白血病_白血病的预防与诊治 作者:佚名

由浦东新区妇联组织创作、摄制的微电影《红》上周六在上海影城举行首映式,浦东新区副区长谢毓敏、市妇联副主席刘琪,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军血液病研究所所长王健民等医学专家,童自荣、曹雷、赵静、刘家祯等著名电影、电视艺术家参加了首映式。

观影后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部“流淌一腔热血”的好作品,感人至深令人热泪盈眶。

《红》讲述的是浦东“最美家庭”郑君华夫妇捐赠造血干细胞的故事。妻子郑君医院的外科医生,丈医院工作,担任医患纠纷协调办公室主任。在一场医患矛盾复杂的事务中,顾天来被一位患者家属动粗击伤前额,而妻子郑君华作为中国医学界第一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她的受助对象正巧是来自击伤顾天来的患者家庭。在捐献前,郑君华的父亲和公公都大力支持她,用家风家训鼓励他们夫妻俩要“救死捐身”,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最后夫妇俩以德报怨,慷慨向这位白血病女孩捐献。

浦东妇联创作《红》的初衷是要让“最美家庭”的精神传播得更广,吸引更多家庭效仿,家庭教育则是社会教育的延伸,“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位,家庭进步一小步,社会就能进步一大步。”此外,虽然捐献的事情发生在年,但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红》更有其现实意义。

与其他作品不同,微电影《红》里的主人公郑君华夫妇以及出镜的家庭成员都是由原型人物出演,没有聘请职业演员。为了保证电影的感染力,全片基本用浦东本地方言呈现,并采用实景拍摄,采用现场同期声的方式记录,力求真实还原郑君华一家的感人事迹。

花絮一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郑君华夫妻俩看到了一篇报道,介绍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为大陆的白血病患者提供骨髓的事迹。

文章中提到,大陆有12亿人口,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才几万,配型成功比例非常低。郑君华至今还记得那篇文章的最后写道:“亲爱的读者,你,还有我,把手放在胸前,摸着一颗跳动的心,问一问自己:我能做到吗,你能做到吗?”她说:“作为医生,我们对造血干细胞早有耳闻,但当时整个社会对此认识不深。”接下来她连续打了3个星期的电话,终于拨通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报名热线,夫妻俩双双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幸运的是,半年后她就接到了配型成功的消息。

花絮二真实朴素的家风家训

虽然电影部分情节是在真实的基础上适度地艺术加工,但电影中郑君华夫妇的老一辈关于“救死捐身”的家训却是真实存在的。

郑君华的父母两人一辈子都从事医务工作,时刻教导他们夫妇俩要“救死捐身”,电影中父亲口中的一首诗“求恩继志今何在,现世医护亮节操。救死捐身常辛苦,老少安康含泪笑”也是选自他的创作诗集中,家中墙上更是挂有古人遗训——来自《左转》的“有德则乐,乐则能久”,时刻提醒家人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

花絮三再“献”一次血

在鲜血冲出手臂的那一幕,拍摄团队设计了很多的拍摄方案,如用其他血液代替,或是用其他捐献者的镜头替代,但都无法达到真实的效果。

最终郑君华挽起袖口,要求再献一次血。当真实的血液从郑君华的臂膀流出的瞬间,原本黑白的电影画面,因为鲜红的血液而呈现出一种震撼的效果,感动了所有在场人员。

花絮四委屈姐姐做了一回“黑脸”

在电影中,当郑君华要捐献的时候,她遭遇到了姐姐的反对,说这样做“不值得”。

实际上郑君华的家里没有人反对她,觉得能救人一命是件好事,都特别支持她。但是为了表现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误解和反对态度,最后导演只好挑选姐姐做了一回“黑脸”。

妮妮点击“阅读原文”收看微电影《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ghkjpw.com/blby/1112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