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其病程包括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三个阶段,病情逐渐加重,不过,在慢粒白血病的治疗期间,抓住慢性期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病人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慢粒白血病的传统治疗和靶向治疗
传统治疗主要为化疗(羟基脲等)、干扰素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起初,慢粒白血病如其他白血病类型一般,被看作是不治之症,在羟基脲,干扰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认为只有骨髓移植才能“根治”此病。
而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等靶向药物的应用,慢粒白血病的治疗有了很大进步,生存期得以延长至15-20年,甚至更久。
针对BCR/ABL酪氨酸激酶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一线治疗药物伊马替尼,二线药物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而对于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失败、或伴有TI等耐药突变的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最合适的治疗选择。
疗效判断和监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疗目标已经不仅是获得血液学及遗传学缓解(染色体转阴),更重要的是达到分子学缓解(BCR/ABL基因转阴),只有获得良好分子学反应的患者才能长期生存。
因此,严密监测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变化是判断疗效和进行治疗选择的重要依据。如果忽视这些检查,病人不能及时了解病情变化,针对性调整用药方案,也可能导致治疗的失败!
除了治疗选择,医患配合是取得更好疗效的关键!
患者的依从性、对治疗的配合程度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加强与患者之间疾病常识和治疗信息的沟通,可以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有利于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战胜疾病。
备注:
关于慢粒白血病的治疗及用药方面还有疑问, 慢粒病友会北京中科白殿疯病医院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