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问医答:《为什么得了白血病,血常规会不正常?》
“增殖、分化、凋亡”简单来说,这都是正常造血过程中所必经的阶段。
①增殖:细胞数量逐渐变多的过程;
②分化:细胞逐渐成熟,获得其应有功能,就好比是婴儿逐渐成长为大人一样;
③凋亡:细胞在出现数量或功能异常时,正常人体存在一种“监视”机制,能够使其中的异常部分走向“死亡”。
如果他们出现了问题,那我们的正常造血就会受到影响,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出现异常,也就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症状。在正常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存在一定固定的比例、数量、寿命、功能,他们非常和谐的共存在一起,完成各自的使命,保证机体正常运作。
如果白血病不幸发生,原本的和谐一旦打破,自然会伴随而来人体的各种不适。异常细胞大量积蓄于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造成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并浸润周围其他脏器,这样带来了相应的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的减少,但也有少数患者发现较早而血红蛋白或红细胞仍在正常范围。发病早期血小板数可正常或稍低,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小板均有明显减少。白细胞数量变异较大,可升高、正常或减少,但以升高者居多,外周血出现较多的各系列的白血病细胞(原始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幼稚单核细胞或幼稚淋巴细胞)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重要线索之一,但在白细胞计数减低者,外周血分类中常不易见到白血病细胞。
然而,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和出现少数幼稚细胞不一定是白血病,因为有些疾病如感染等可以出现白细胞数增高或少量的幼稚细胞,称为类白血病反应,而且一般为较为成熟的幼稚细胞(如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且数量不甚多。
如果出现大量早期的幼稚细胞(如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幼稚淋巴细胞或幼稚单核细胞的显著增多),要高度怀疑急性白血病;如果外周血白细胞数显著增高,通常白细胞超过30×10^9/L,最高可达×10^9/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以中性分叶核、杆状核、晚幼粒和中幼粒细胞为主,早幼粒细胞较少见。
原始粒细胞更少见,则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可能性很大;如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增高的同时,成熟淋巴细胞占绝对优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可能性很大。
图片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公益宝是首批
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