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之道连载之十三

时间:2020/8/22 20:54:05 来源:白血病_白血病的预防与诊治 作者:佚名

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呢?医院看医生,就得吃药打针输液甚至动手术,这看似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人不会表示怀疑。

然而有一天当我们猛然醒悟的时候,有人会寻着这个问题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吗?比如,人为什么会生病?人一旦生病了就得输液、动手术吗?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医生,难道医生们讲的都是对的吗?如果说医生们讲的都是对的,为什么同样的病不同的医生会开出不同的处方?这些处方都一定对症吗?如果不对症,该怎么办?还有,为什么有的病不治疗不一定有事,一治疗反而加重了呢?有的甚至加快了死亡的进程,这样的事例难道在生活中不是比比皆是吗?

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面对千差万别的医生时,究竟要听谁的?究竟谁说的算数?当我们面对疾病,究竟要找谁?究竟该怎么办?

十三

年11月初,我带领单位的两名同事到成都参加第一届全国彝语节目评析会,该节目评析会一共举办四天,在参加会议的休息时间,我有幸拜访到了一个集医、易、书为一体的大师-怀真大师。

怀真本名邹成永,其书画作品囊括了行、草、隶、篆多种书法形式,其中尤以草书最吸引眼球。其草书大气磅礴,有横扫千军之势。业内专家评价说,怀真的书法作品有“三界”,即眼界、境界、自然界,自然超脱。

怀真的父亲邹学熹是四川一名颇有名气的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津贴,全国首批五百名老中医。他从儿时起,父亲就教导他临摹历代名家字帖,怀真也慢慢地对书法入迷,多年的刻苦练字让怀真的书法独具一格。

其中医学及易经更是受到其父邹学熹的深远影响。四川科技出版社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即出版了他父亲编著的《易学十讲》、《中国医易学》、《中国五脏病学》,这些书曾在美、日、德等国翻译出版。九十年代又出版了他父亲编著的《易学精华丛书》、《中医急证手册》等书。年再次出版他父亲编写的《中医五脏病诊疗学》。

其中,邹成永与其父邹学熹共同编写出版的易经和中医书籍有《中国医易学》、《中医五脏病诊疗学》等。

11月8日,在四川电视台资深编导、第一个实现环球采访的电视记者、四川大学特聘教授刘洪耀(网名为非洲黑老大)的引荐下,我来到了成都十二桥路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十二桥校区对面的一处深深庭院。

刘洪耀说我来成都他一定要引荐我认识一位大师。这位大师就是成医院的怀真大师邹成永,对中医养生、易经以及书法有很深的研究。

初见怀真,留一平头,朴实无华,目光炯炯,眉宇间充满自信、聪慧和睿智。

进得屋来,我们更是感慨万千。只见一屋窖藏的养生药酒,放眼望去,有玻璃罐装的,有陶瓷罐装的,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大约有几十种泡酒,酒坛上用红纸写着各种各样的标签,有椒酒、黄芪八味、还金丹、果老迎寿以及青梅、山楂、刺梨、樱桃、杨梅等。

席间为我准备的一桌地道羊肉火锅使我感受到了这个冬天的温暖,但我那个时候刚好因为吃王春的药,已经戒酒,没有口福享用这些泡酒,到今天都还觉得非常遗憾。

吃过晚饭,怀真引我们来到他的书房,书房内,那张宽大的据说是张大千用过的书案让人大开眼界,书桌后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书籍,旁边的墙上挂着一幅怀真自己书写的“大方堂”的书法作品,昭示着这间书房的名号。

一同在怀真书房里参观的还有两位朋友,其中一位男士从事的是影视文化产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食家,我们大家在怀真的书房里合影留恋,参观怀真为我的这本书题写书名。

那天刚好是年的记者节,作为一个27年的记者,与第一个环球釆访的电视记者、三下非洲拍片的非洲黑老大(刘洪耀)在成都第一次见面,在怀真大师的深深庭院喝养生酒,为正在创作的书名《上医之道》题写书名,感觉挺有意义!

站在张大千曾经用过的书台前留影,感受怀真大师医、易、书的大家风范!

我再一次对中医这门古老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更是对多年前古人这句话回味无穷: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这里所说的上医、中医更多的是指真正的中医和养生保健;而下医则更多是指西医和被西医化了的中医。

在这本书即将完成的时候,我再给大家讲讲家人的故事。

我的岳母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今年已经78岁,出生在大方六龙,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两个姐姐。

岳母3岁的时候她母亲背她到六龙的一个乡场去赶场,不慎将她遗失,从此母女、姐妹失散半个多世纪。年,在当地媒体的帮助下,岳母92岁高龄的生母在黔西被找到,70多岁的两个姐姐也在大方被找到,母女,姐妹终于团聚。

老人讲,这几年找到自己的亲人她过得很愉快,但就是身体不太好,患有心脏病,胆囊炎,而且胆囊是被切除了的。

岳母讲,她经常半夜感觉气接不上,每天早上起来自己都会觉得供血不足,起床后经常在沙发上躺着休息半天才能恢复,每次有这种情况,休息一阵后她都要急医院输液,有时实在受不了,医院或诊所输液,每次去都要经历抽血,化验等过程。

据岳母讲,有一次护士抽她的血抽多了,半管血全部丢到垃圾桶里,她看见后还与护士争论了半天。

终于有一天,岳母自己醒悟过来,她说她买来《温度决定生老病死》、《养生必护肝》等书看后深受启发。

根据书上介绍的方法,她学会自己调理,慢慢改了自己急躁的脾气,并认真研究食疗,解决一日三餐的饮食问题,比如早上起来用黑米,小米打粉,煮一个鸡蛋,再加点疏菜当早餐;中午吃点面条、饺皮,少炒菜吃饭;晚上更是少吃饭,少吃肉。

根据书上的内容,她慢慢学着调理脾胃,比如冬天吃一些桂龙药膏,如果吃肉不消化,吃点大山楂颗粒等等。

同时,老人还自己买了一些保健器材,比如她说的有一种理疗器需要三千多元,今年疫情期间只要两千多,如果租是一年一千,去年她租来治疗坐骨神经,感觉还好,租了几个月便花钱买下来。

岳母说她的一个同事来家玩,逛街时不小心摔倒,脚崴倒受伤,左脚脚踝一下红肿起来,路都走不了,于是老人在家里帮助同事擦药酒,做艾灸,做理疗,调理了一个星期,回毕节后便逐渐好了。

而岳母自己的情况更是有了明显的改善,现在气色好,心情好,接我们的电话声音都响亮多了,中天花园跳舞的那些老人看见岳母的变化,都纷纷问她是在哪里看好的?

老人笑而不答,因为她说是自己调理好的,肯定不会有人相信,但老人的经历确实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就是本书一直在倡导的: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而我们很多人却还在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平常不注意养生,一有病,医院去。

我们不知道的是,医院有很多东西是与我们提倡的上医之道不相吻合的,说轻了是治疗的理念不同,说重了是利益在驱使。

这是前几年网上的一篇文章,很有借鉴意义和教育意义。

一、无效的医疗

有一本书《无效的医疗》,是德国医生尤格.布来克所著。

我们绝对有必要了解更多的医学病理知识,来应对现代医学带给我们的不真实信息。

这本书给我们上了触目惊心的一课。出身医生的布来克勇敢的揭开了医疗领域的“灰色面纱”。他在书中揭示了的医疗领域的种种“潜规则”。

这些“潜规则”常常无情的侵害着无助的患者和家属,在欧美,一些不透明、不清晰的治疗方法渐渐被民众所怀疑和摒弃。

但在我国,这些所谓“高端治疗术”医院炒得“如日中天”,如“干细胞移植”技术,国外目前仍处在研究阶段,国外临床应用十分慎重,而在中国“干细胞移植”医院应用得热火朝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字——利。医院司空见惯的麻木与蒙蔽,竟然一相情愿的痴迷和信任。

在患者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很难区别,疾病的治愈究竟是成堆的药品和外科手术的作用,还是身体自我康复的结果。

全世界种医学刊物,每年发表万篇医学论文,但其中70%研究结果都不公之于众——因为这些论文反映的是现代医疗的负面和弊端,是医疗界的“雷区”,一旦公布对医疗机构非常不利。

这是一个谎言,很多时候,它欺骗了生命,更多时候,它自欺欺人。从整形外科的神话,到心脏手术的误导;从无奈的腰痛,到以痛苦出名的化疗,都令人忧虑。

二、不准中医介入

近几十年来,中国人非常的理性,无论生活、消费、教育、投资、恋爱等等,好像每个人都非常的成熟稳重。

但对于医疗和自己的宝贵生命,国人从未认真思考过,没有问过自己的身体到底需要怎样的医疗,也没有和西医医生有一个平等的正面谈话。这是极不负责的!

国人能醒一醒,爱自己、爱生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ghkjpw.com/blby/733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