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apl患者中已发现5种rarα基因的重排类型,它们分别是t(15;17)(q22;q21)、t(11;17)(q23;q21)、t(5;17)(q35;q21)、t(11;17)(q13;q21)以及因基因间染色体dna缺失所形成的statb5- rarα融合基因[1-3]
下一页
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中的一个特殊亚型,约占成人aml的10~15%,其中位发病年龄约为40岁,随着年龄的增加,apl的发病率无明显增加
apl曾经是白血病中最凶险、最容易致死的亚型之一,而现在,几项临床研究进展使这一疾病在大多数情况下已成为可治愈的同时,apl也成为aml中第一个成功使用靶向治疗的白血病亚型
2
其中,t(15;17) 约占apl的98%,易位使15q22上的早幼粒细胞锌指(pml)基因与17q21 上的维甲酸受体α基因(rarα)发生交互性重排,分别在15和17号染色体上形成pml-rarα和rarα-pml 融合基因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均有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仅70~80%的患者同时表达rarα-pmll融合基因,说明pml-rarα融合基因是致病的关键根据pml断裂点位置不同,pml-rarα转录本有bcr1、bcr2和bcr3三种亚型,前两者长度相似,均被称为长型(l型),但bcr2又被称为变异型(v型),后者则被称为短型(s型)pml-rarα融合蛋白作为一种变异的维甲酸受体,相较于野生型rarα蛋白具有不同的dna结合特性,是ra信号的抑制物,通过不同的途径成为内在而有效的rarα靶基因转录因子抑制物
一、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
3
尽管大多数apl患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研究技术的发展,人们对apl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