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除了非常好看,还能反映人间的顽疾,推动社会的进步,已是额外的荣光。
---韩寒
“他们根本吃不起正版药,
他们就等着我把药带回去救他们的命。”
这句让人泪奔的台词
出自近期刷爆朋友圈的一部电影
《我不是药神》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围绕一位患者寻求低价救命药展开
讲述主人公们在高价救命药
与低价走私药、法理与人情对与错之间的选择
上演了各种真实却又荒诞的感人故事
笑中有泪
引人深思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这种平时较少了解的疾病
通过这部电影的热映
在大众视野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多可怕电影里所描述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增生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绝大多数为中老年患者。该病全球年发病率约为1/10万,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6/10万,占白血病的第三位,相对比较罕见。目前较明确的诱因为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二战时广岛和长崎遭遇核打击后,当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患病率出现了大幅上升。Ph染色体是慢粒的特征性异常,也是其重要发病机制。患者体内九号染色体中长链的ABL基因,与二十二号染色体上长链的BCR基因发生并列性易位,而产生一种新的融合基因,即BCR-ABL基因,会导致人体骨髓中的粒细胞从此不受控制地增长,并在血液中不断地积累,无限增生,形成肿瘤。
体出现哪些症状需警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过程分为慢性期,加速期与急变期。在慢性期,患者通常没有什么明显不适,大部分患者是在体检时发现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进一步做骨髓穿刺而确诊。慢性期的长度取决于疾病被诊断以及治疗的介入时间,一般持续1~4年。如果没有进行治疗的话,疾病就会进入加速期。在此阶段,当粒细胞开始大量增殖并拥挤正常的血细胞时,就会出现类似白血病的症状,如发热、消瘦、骨骼疼痛,贫血和出血,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此时已经暗示疾病在持续恶化,并将向急变期转化。一旦病症进入急变期,患者的状况就会急转直下,治疗效果不佳。在影片中医生说某角色已经进入急变期,就是这个阶段了,往往在数月内死亡。
其实在我国治疗慢粒不需要“药神”电影中矛盾的焦点“神药格列宁”,即现实中由瑞士诺华制药生产的格列卫,学名叫做伊马替尼。年被美国FDA批准作为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线治疗。它的诞生,是肿瘤治疗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靶向治疗,也为后来其他癌症靶向药的出现起到了重要的参考性作用。在格列卫诞生前,只有30%的慢粒患者能在确诊后活过5年。格列卫将这一数字从30%提高到了89%,且在5年后,依旧有98%的患者能取得完全缓解。伊马替尼的开发者布莱恩·德鲁克尔、尼古拉斯·莱登,也获得了年美国拉斯克奖和年日本国际奖。
生命无价,但是人类科技的结晶是有价的。当年该药物在我国的售价是2.35万,美国和韩国的售价分别是1.36万和1万左右。普通家庭根本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药价,所以主人公不得不从国外购买仿制药,被病友们奉为“药神”。但是随着治疗“慢粒”药物增多,仿制药的国产化,药品价格在逐渐降低。年我国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纳入大病医保的范围,使得进口药物花费降为-元/月,国产药物报销后花费仅有-元/月。从电影故事发生的年开始,16年过去了,随着治疗药物与手段的进步,“慢粒”已经不似当年狰狞模样,甚至有转为慢性病治疗的可能。慢粒患者“两年吃掉一套房”的境况也成了过去式。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要如何治疗?目前国内采用最广泛的一线治疗方案,就是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其一代药物就是影片中提及的救命药伊马替尼,二代药物有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目前应用TKI治疗的患者,90%可长期存活,并且其服用方便,副作用较小,对正常工作及生活影响较小。相关研究显示长期服药患者中约一半能够达到深度缓解,故早期、足量、规律的服药是治疗慢粒的基础。而少数因各种原因无法使用TKI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干扰素、化疗、羟基脲类药物控制。当然了,如果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还是存在治愈的可能。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通过科学的治疗,患者的总生存率已有了大幅提升。
西安交大一附院血液内科团队
小编有话说:
影片中故事开始的年,慢粒白血病患者的存活率为30%,到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85%。这其中是医药改革、医学研究和无数患者与医疗工作者推动的结果。就像影片中主人公所说,今后会越来越好,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图/文:血液内科
策划
编辑:张潇丹
责任编辑:庞亮
往期精彩回顾
怀孕四个月准妈妈,休医院
太可怕!从咳嗽到肺癌仅1个月!关于肺癌一定要知道这些!
辗转于各个专科,何不去全科医学门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