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儿急性白血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

时间:2017/11/17 13:56:40 来源:白血病_白血病的预防与诊治 作者:佚名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中某一血细胞系统过度增生,浸润到各组织和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恶性血液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小儿恶性肿瘤,总体上,10岁以下小儿白血病的发生率为3-4/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急性白血病占90%-95%,慢性白血病仅占3-5%。

一、病因:

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病毒感染:

多年研究已证明属于RNA病毒的反转录病毒(又称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可引起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

2、物理和化学因素:

电离辐射能引起白血病,小儿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在曾经放射治疗胸腺肥大的小儿中,白血病发生率较正常小儿高10倍,妊娠妇女放射线照射腹部后,其新生儿白血病的发病率比未经照射者高17.4倍,苯及其衍生物、氯霉素、保泰松、乙双吗啉和细胞毒药物等均可诱发急性白血病。

3、遗传因素:

白血病不属遗传性疾病,但在家族中却可有多发性恶性肿瘤的情况,少数患儿可能患有其他遗传性疾病,如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伴有多发畸形、先天性远端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症以及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等,这些疾病患儿的白血病发病率比一般小儿明显增高,此外,单卵孪生儿中一个患急性白血病,另一个患白血病的几率为20%,比双卵孪生儿的发病率高12倍,以上现象均提示白血病的发生与遗传素质有关。

二、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明了,下列机制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1、原癌基因的转化:

人类和许多哺乳动物的染色体基因组中存在原癌基因,在正常情况时,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衰老死亡,当机体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可发生点突变、染色体重排或基因扩增,转化为肿瘤基因,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2、抑癌基因畸变:近年研究发现正常人体内存在的抑癌基因,如RB、P53、P16、WT1等,当这些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缺失等变异时,失去其抑癌活性,造成癌细胞异常增殖而发病。

3、细胞凋亡受抑:

细胞凋亡是在基因调控下的一种细胞主动自我消亡过程,是人体组织器官发育中细胞清除的正常途径,当细胞凋亡受到抑制和阻断时,细胞没有正常凋亡而继续增殖导致突变,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时抑制凋亡的基因(如Bcl-2、Bcl-XL等)常高表达,而促进凋亡的基因(如P53、Fas、Bax等)表达降低或出现突变。

此外,特异染色体易位产生的融合基因也可抑制细胞凋亡(如M3中的PML/RARa融合基因)。由此可见,细胞凋亡受抑在白血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有什么好偏方
白癜风有什么特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yghkjpw.com/jcjb/243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