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椿教授细数急性白血病治疗的药物进展与异

时间:2018/6/15 4:09:45 来源:白血病_白血病的预防与诊治 作者:佚名

编译:肿瘤资讯来源:肿瘤资讯

在辉瑞携手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举办“ASH最新进展”系列主题会议期间,就急性白血病治疗进展与突破的问题,特邀采访了上海交通医院的王椿教授,王教授为我们细数了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新药进展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突破,同时也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做出了展望。

王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

上海交通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感染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第九届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感染与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医师协会血液专科分会副会长中华系列杂志编委

急性白血病新药物进展:

王椿教授:近两年血液肿瘤治疗进展迅速,尤其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的新药种类与疗效都有很大提高。相对而言,急性白血病的进展较慢,过去40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诱导缓解率基本没有得到提高,新药也较少。但今年ASH会议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包括单克隆抗体介导的化疗以及通过靶向药物,免疫治疗----新模式下靶向性杀伤力强的消灭白血病细胞。

第一个是作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抗体偶联药物(即抗体介导的抗肿瘤药物),结合到B淋巴细胞的受体上。我们可以想象成导弹载着炸弹,单克隆抗体带着化疗药物,精准杀伤白血病细胞。另一个是更早研究出来的CD33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复发性/难治性CD33+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通过抗CD33的单克隆抗体上带一个化疗药,直接结合到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内杀伤肿瘤细胞。靶向治疗改变了以往的治疗思路,传统的化疗是通过静脉或口服大剂量药物,必然会造成全身各个脏器系统的毒副反应。同时经过肝脏代谢被血液系统吸收后,药物到达肿瘤部位时,药物浓度往往不够,无法发挥最佳疗效、或很容易形成耐药。这种从单克隆抗介导的化疗治疗可以使一部分以前无法获得缓解的、无法获得治疗的这部分病人重新获益。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突破:

王椿教授:目前,急性白血病最有效的治愈方法仍然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少数特殊类型的白血病仅靠化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有些治愈率为50%以上;但大部分急性白血病的治愈还是依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越来越多,也具有中国特色,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

一、异基因移植的供体,已不再是问题。医院黄晓军教授的带领下,单倍体移植有了突破性的成绩,解决了供体提供的问题。我们中心也建立了以脐带血加上外周血干细胞来进行单倍体移植的模式。

二、60岁以上的白血病患者仍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大健康情况下,国人寿命逐年增加,老龄化问题严重,上海也是全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方,我们将面临一半的患者年龄都在60岁以上的情况,这一部分病人过去是不考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当然,这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在美国70岁的病人也仍了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目前已经可以做到60岁以上的治疗效果与60岁以下的对比无明显差异,单倍体移植的治疗效果甚至比年轻患者更好。

三、通过拯救性治疗提高化疗不缓解病人的生存率。拯救性治疗是指对患者对化疗药物耐药后,疾病无法得到缓解,面临死亡,这时候进行的治疗我们叫作拯救性治疗。现通过拯救性治疗将化疗不缓解病人的生存率提高到40%-50%,对比国外的20%,我们提高了一倍以上。但这还不够,仍需要新的思路以做到使病人在移植前获得缓解,减少拯救性治疗。靶向药物带来了很多新的机会,可让以前不能缓解的病人得到疾病缓解,哪怕只缓解3-6个月,也给我们提供、创造了移植机会。将新药和移植结合起来,将会使更多的白血病患者得到治愈。

展望未来的治疗方向:

王椿教授:目前需要提高的不仅是新药开发,也要提高难治/复发患者的治愈率。过去治疗模式是化疗缓解后再做移植。现在除了靶向药物,还有CAR-T治疗,即细胞治疗(免疫治疗),可使用的治疗方法增多了,可使更多的患者获得缓解。但目前新药也面临着无法治愈以及无法长时间缓解等问题,仍有待研究。希望未来能有新技术/药物的出现,代替移植,使病人得到治愈。因为移植是一个大工程,治愈患者的同时也造成了患者身心和经济上的压力。未来最好我们这批移植医生都能退休了,无病可医才是我们治疗的终极目的。

欲了解更多血液肿瘤、淋巴瘤相关资讯,与全国各地血液肿瘤、淋巴瘤医生交流与讨论,请扫描以下







































合肥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的专科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yghkjpw.com/jcjb/416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