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时间:2021/5/21 15:15:37 来源:白血病_白血病的预防与诊治 作者:佚名

接上: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年版)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年版)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

一、初诊患者入院评估

1.病史和体检

2.血液检查:

血常规、血型,外周血涂片,生化,DIC相关指标检查,输血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3.骨髓检查:

(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

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r小体。FAB分型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分为:

①M3a(粗颗粒型);

②M3b(细颗粒型);

③M3c(微颗粒型):较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

细胞化学:APL的典型特征表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2)免疫分型:

免疫分型在APL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典型表现:表达CD13、CD33、CD和MPO,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HLA-DR、CD11b、CD14、CD64、CD56。

少数表达CD56患者提示预后较差。

(3)细胞遗传学:

典型APL表现为t(15;17)(q22;q12)。变异型APL占2%,如t(11;17)(11q23;q12)、t(5;17)(5q35;q12)、t(11;17)(q13;q21)、dr(17)、t(17;17)(q24;q12)、t(4;17)(q12;q21)、t(X;17)(p11;q21)、t(2;17)(q32;q21)、t(3;17)(q26;q21)、t(7;17)(q11;q21)、t(1;17)(q42;q21)等。

5%的APL患者核型正常。常规染色体检测有时还可发现除t(15;17)以外的附加染色体异常。

(4)分子生物学:

①PML-RARα融合基因:98%以上的APL患者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另有低于2%的APL患者为其他类型融合基因(见以下变异型APL诊断标准),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最特异、敏感的方法之一,也是APL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最可靠的指标。

实时定量PCR(RQ-PCR)可在99%的典型APL患者中检出PML-RARα融合基因,但仍有1%的APL患者可出现假阴性。

②基因突变:部分APL患者可伴有FLT3-ITD突变。

4.其他检查: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胸片,腹部B超或CT(必要时)。

5.如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定量明显下降,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时,则不建议行PICC插管。

二、诊断和分层

(一)诊断

1.FAB分型为AML-M3。

2.WHO年分型为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急性髓系白血病亚型下的APL伴PML-RARα阳性。

3.t(15;17)APL的诊断标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或染色体/FISH证实t(15;17)(q22;q12)时可确诊。

4.变异型APL的诊断标准:具有APL的临床特征、细胞形态学表现,细胞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t(11;17)(11q23;q12)/PLZF-RARα、t(5;17)(5q35;q12)/NPM-RARα、t(11;17)(q13;q21)/NuMA-RARα、dr(17)/STAT5b-RARα、t(17;17)(q24;q12)/PRKAR1A-RARα、t(4;17)(q12;q21)/FIP1L1-RARα、t(X;17)(p11;q21)/BCOR-RARα、t(2;17)(q32;q21)/OBFC2A-RARα、t(3;17)(q26;q21)/TBLR1-RARα、t(7;17)(q11;q21)/GTF2I-RARα、t(1;17)(q42;q21)/IRF2BP2-RARα、t(17;17)(17q21;q12)/STAT3-RARα。

(二)预后分层

1.ATRA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模式下的预后分层:

(1)低危:WBC≤10×10^9/L,PLT≥40×10^9/L。

(2)中危:WBC≤10×/L,PLT40×10^9/L。

(3)高危:WBC10×10^9/L。

2.ATRA联合砷剂作为一线治疗模式下的预后分层:

(1)低危:WBC≤10×10^9/L。

(2)高危:WBC10×10^9/L。

三、治疗

(一)低(中)危APL患者的治疗

1.ATRA+砷剂治疗方案:

流程见图1。

(1)诱导治疗:

ATRA25mg·m-2·d-1同时联合三氧化二砷(简称亚砷酸)0.16mg·kg-1·d-1或复方黄黛片60mg·kg-1·d-1,直到完全缓解(CR),总计约1个月[治疗前WBC(4~10)×10^9/L,予以羟基脲1.0g,每日3次,口服,应用天数按白细胞计数而定;治疗前WBC4×10^9/L,待治疗中WBC4×10^9/L时加羟基脲1.0g,每日3次,口服,应用天数按白细胞计数而定;治疗中WBC10×10^9/L时,酌情加用蒽环类药物或阿糖胞苷(Ara-C)]。

(2)巩固治疗:

ATRA25mg·m-2·d-1×2周,间歇2周,为1个疗程,共7个疗程。亚砷酸0.16mg·kg-1·d-1或者复方黄黛片60mg·kg-1·d-1×4周,间歇4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总计约7个月。

(3)维持治疗(可用或不用):

流程见图2。每3个月为1个周期。第1个月:ATRA25mg·m-2·d-1×2周,间歇2周;第2个月和第3个月亚砷酸0.16mg·kg-1·d-1或复方黄黛片60mg·kg-1·d-1×2周,间歇2周。完成3个周期,维持治疗期共计约9个月。

本文中亚砷酸均为静脉滴注。复方黄黛片(主要含四硫化四砷的复方制剂)及ATRA均为口服。

2.ATRA+砷剂+其他化疗治疗方案:

流程见图3。

(1)诱导治疗:

ATRA25mg·m-2·d-1联合亚砷酸0.16mg·kg-1·d-1或复方黄黛片60mg·kg-1·d-1,直到CR;蒽环类或者蒽醌类药物控制白细胞增高。

(2)巩固治疗(2~3个疗程):

可选方案:

①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HHT)2mg·m-2·d-1,第1~7天;Ara-Cmg·m-2·d-1,第1~5天。

②MA方案:米托蒽醌(MIT)6~8mg·m-2·d-1,第1~3天;Ara-Cmg·m-2·d-1,第1~5天。

③DA方案:柔红霉素(DNR)40mg·m-2·d-1,第1~3天;Ara-Cmg·m-2·d-1,第1~5天。

④IA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IDA)8mg·m-2·d-1,第1~3天;Ara-Cmg·m-2·d-1,第1~5天。

若第3次巩固化疗后未达到分子学转阴,可加用IDA(8mg·m-2·d-1,第1~3天)和Ara-C(1.0g/m2,每12h1次,第1~3天)。必须达到分子学转阴后方可开始维持治疗。

(3)维持治疗:

每3个月为1个周期,第1个月:ATRA25mg·m-2·d-1×14d,间歇14d;第2个月和第3个月:亚砷酸0.16mg·m-2·d-1或复方黄黛片60mg·m-2·d-1×14d,间歇14d。完成8个周期,维持治疗期总计约2年。

3.ATRA+其他化疗治疗方案:

(1)诱导治疗:

ATRA25mg·m-2·d-1直到CR,DNR45mg·m-2·d-1静脉注射或IDA8mg·m-2·d-1静脉注射,第2、4、6天。

(2)巩固治疗(2个疗程):

ATRA25mg·m-2·d-1×14d+DNR(45mg·m-2·d-1静脉注射)或IDA(8mg·m-2·d-1静脉注射)×3d,间歇28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3)维持治疗:

每3个月为1个周期:ATRA25mg·m-2·d-1,第1~14天;6-巯基嘌呤(6-MP)50~90mg·m-2·d-1,第15~90天;甲氨蝶呤(MTX)5~15mg/m2,每周1次,共11次。共8个周期,维持治疗期总计约2年余。

(二)高危APL患者的治疗

1.ATRA+砷剂+化疗诱导、化疗巩固、ATRA/砷剂交替维持治疗:

(1)诱导治疗:

ATRA25mg·m-2·d-1联合亚砷酸0.16mg·kg-1·d-1或复方黄黛片60mg·kg-1·d-1,直到CR;DNR45mg·m-2·d-1或IDA8mg·m-2·d-1第1~3天。

(2)巩固治疗(3个疗程):

可选用以下方案:

①HA方案:HHT2mg·m-2·d-1,第1~7天;Ara-Cmg·m-2·d-1,第1~5天。

②MA方案:MIT6~8mg·m-2·d-1,第1~3天;Ara-Cmg·m-2·d-1,第1~5天。

③DA方案:DNR45mg·m-2·d-1,第1~3天;Ara-Cmg·m-2·d-1,第1~5天。

④IA方案:IDA8mg·m-2·d-1,第1~3天;Ara-Cmg·m-2·d-1,第1~5天。

若第3次巩固化疗后未达到分子学转阴,可加用IDA(8mg·m-2·d-1,第1~3天)和Ara-C(1.0g/m2,每12h1次,第1~3天)。必须达到分子学转阴后方可开始维持治疗。

(3)维持治疗:

每3个月为1个周期,第1个月:ATRA25mg·m-2·d-1×14d,间歇14d;第2个月和第3个月:亚砷酸0.16mg·kg-1·d-1或复方黄黛片60mg·kg-1·d-1×14d,间歇14d。完成8个周期,维持治疗期总计约2年。

2.ATRA+砷剂+化疗诱导、ATRA+砷剂巩固、ATRA/6-MP/MTX维持治疗:

(1)诱导治疗:

ATRA25mg·m-2·d-1,第1~36天;亚砷酸0.16mg·kg-1·d-1,第9~36天;IDA6~12mg·m-2·d-1,静脉注射,第2、4、6、8天。

(2)巩固治疗(2个疗程):

①ATRA25mg·m-2·d-1,第1~28天+亚砷酸0.16mg·kg-1·d-1,第1~28天;

②ATRA25mg·m-2·d-1,第1~7、15~21、29~35天+亚砷酸0.16mg·kg-1·d-1,第1~5、8~12、15~19、22~26、29~33天。

(3)维持治疗(2年):

每3个月为1个周期:ATRA25mg·m-2·d-1,第1~14天;6-MP50~90mg·m-2·d-1,第15~90天;MTX5~15mg/m2,每周1次,共11次。共8个周期,维持治疗期总计约2年余。

(三)首次复发APL患者的治疗

一般采用亚砷酸±ATRA±蒽环类化疗进行再次诱导治疗。诱导缓解后必须进行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达再次缓解(细胞形态学)者进行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融合基因阴性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亚砷酸巩固治疗(不适合移植者)6个疗程,融合基因阳性者进入临床研究或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再诱导未缓解者可加入临床研究或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四、疗效评价和监测

1.诱导阶段评估:

ATRA的诱导分化作用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在诱导治疗后较早行骨髓评价可能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骨髓形态学评价一般在第4~6周、血细胞计数恢复后进行,此时,细胞遗传学一般正常,而PML-RARα或发病时相应异常基因转录本在多数患者仍为阳性。CR标准同其他AML。

2.微小残留病(MRD)监测:

建议采用定量PCR监测骨髓PML-RARα转录本水平,治疗期间建议2~3个月进行1次分子学反应评估,持续监测2年。上述融合基因持续阴性者继续维持治疗,融合基因阳性者4周内复查。复查阴性者继续维持治疗,确实阳性者按复发处理。流式细胞术因对于APL的MRD敏感性显著小于定量PCR,因此不建议单纯采用流式细胞术对APL进行MRD监测。

五、支持及其他治疗

1.临床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症状严重者:

首选为原发病的治疗。支持治疗如下:输注单采血小板以维持PLT≥(30~50)×10^9/L;输注冷沉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和冰冻血浆维持纤维蛋白原mg/L及PT和APTT值接近正常。

每日监测DIC相关指标直至凝血功能正常。如有纤溶异常,应快速给予ATRA。如有器官大出血,可应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

2.高白细胞APL患者的治疗:

不推荐白细胞分离术。可给予水化及化疗药物。

3.APL分化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以下7个表现:不明原因发热、呼吸困难、胸腔或心包积液、肺部浸润、肾脏衰竭、低血压、体重增加5kg,符合2~3个者属于轻度分化综合征,符合4个或更多个者属于重度分化综合征。

分化综合征通常发生于初诊或复发患者,WBC10×10^9/L并持续增长者,应考虑停用ATRA或亚砷酸,或者减量,并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ghkjpw.com/jcjb/988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