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少见的多颗粒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时间:2021/8/12 16:19:46 来源:白血病_白血病的预防与诊治 作者:佚名

形态学诊断学术交流——全国形态学诊断学术交流群旗下订阅号

整理:医院

审校:陈医院

年8月7日,医院的王术国老师在全国形态学诊断学术交流群,分享了一例较罕见的颗粒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granular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G-ALL),现将详细的病史资料整理成帖,方便大家学习与收藏。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61岁,发现血小板减少2周入院,左上肢瘀斑,双下肢散在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肝脾肋下未及。

骨髓涂片瑞氏染色及MPO、PAS等细胞化学染色:

流式细胞学:异常细胞群表达CD34、HLA-DR、CD19、CD10、CD38、TDT;部分表达cCD79a、CD13;不表达CD、CD7、CD5、CD15、CD20、CD56、CDa、cCD3、cMPO、CD1a等,符合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注:另外送至天津血研所一份流式细胞学检测,cIgM部分表达)。

病理活检结果:

综合诊断:多颗粒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多颗粒B-ALL)。

小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见的细胞形态学为胞核形态不规则,可有凹陷、折叠、切迹及裂痕,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易见核仁,胞质轻或中度嗜碱性,深浅不定,胞质内可有或无空泡。少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可以表现为较特殊的细胞形态(如胞浆中可见较多的粗大颗粒)。Stein等最早注意到这一特殊形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于年将其命名为G-ALL,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个新亚型,诊断标准为5%以上的原始细胞中存在直径0.5μm的一个或多个嗜天青颗粒或包涵体。这类颗粒可能是起源于线粒体或溶酶体的颗粒,也有可能是发育异常的细胞器生成、融合或退化的结果。正常成熟淋巴细胞常可见嗜苯胺蓝溶酶体颗粒,但这些颗粒明显小于颗粒性ALL细胞的微管型颗粒。

本文王术国老师提供的病例,根据已有的资料:病史、骨髓涂片瑞氏染色、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学、病理活检等检查,诊断G-ALL应该是明确的,如果有BCR、IgH、TCR等基因重排结果,诊断G-ALL就更充分了。

鉴别诊断:注意跟原始粒细胞Ⅱ型的初级颗粒、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的嗜天青颗粒、幼稚嗜碱粒细胞的嗜碱性颗粒相鉴别。MPO、PAS等细胞化学染色在区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与ALL上有很大帮助。流式细胞学TCRVβ基因谱型分析和PCR扩增TCRβ/γ基因重排检测有助于鉴别G-ALL和LGLL。

参考文献:

[1]肖继刚,田欣,蔡文宇等.颗粒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及诊断分析二例[J].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3(4):-.

(责任编辑:张医院)

本文来源:转载,首发在检验医学-中华检验医学网旗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yghkjpw.com/yyzl/1083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