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多前,49岁的曹女士(化名)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之后接受了标准方案的化疗,白血病细胞已基本消失。但更精密的分子生物学检查仍能发现极少量的残存白血病细胞,更换多种药物治疗后,始终无法“斩草除根”。担心白血病复发,就像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使曹女士寝食难安,她该怎么办?
白血病治疗一年多后“死灰复燃”
血液内科医生都知道,白血病是一种异质性比较明显的疾病。也就是说,每位患者身上的白血病细胞恶性程度都不一样。若把急性白血病比作“罪犯”,那么这其中既有小偷小摸的“窃贼扒手”,也有残暴凶狠的“江洋大盗”。
初诊时,医生就发现曹女士的白血病细胞带有一种名为“C-KITDv”的突变,携带此突变意味着病情不仅难治,而且极易复发,属于白血病中的“穷凶极恶之徒”,若不采取措施,白血病的复发几乎无法避免。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医院血液内科移植团队为曹女士实施了高强度药物预处理的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医院副院长、血液内科专家钱申贤说,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原理是通过高强度的预处理将白血病细胞与正常造血组织“玉石俱焚”,然后再植入一套全新的造血系统,持续杀伤残留白血病细胞,这样的治疗方法,是血液科医生手中的一张王牌。首次干细胞移植过程非常顺利。就在大家满怀希望时,曹女士在一次复查中再次检测到残留的肿瘤细胞,这意味着,“穷凶极恶”的白血病“死灰复燃”了。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复发的急性白血病治疗极为困难,这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医院血液内科医护团队再次开始了与病魔的战斗,在积极采取了调节免疫、靶向新药等多种挽救治疗后,曹女士的病情却未见好转,骨髓中白血病细胞不断增长。只要有一丝希望,医护人员们绝不言弃。经与曹女士及其家属深入的沟通后,曹女士决定将一切都托付给医护团队,医患一致决定,进行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存在较大的风险:一是患者在一次移植后,身体条件能否承受二次移植?二是白血病未缓解,白细胞血小板低下,感染出血风险极大,如何防范?三是此时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数量庞大,且“穷凶极恶”、“百药不侵”,如何选择预处理方案消灭它们?四是全相合的供者细胞无法打败白血病,此次干细胞供者如何选择?钱申贤副院长、血液内科副主任施鹏飞和医院血液内科移植团队反复推敲,结合医院集团强大的放疗团队优势,决定采用全身放疗(TBI)预处理联合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全身放疗技术(TBI)是利用高能放射线进行全身辐射破坏肿瘤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达到杀伤白血病细胞作用,范围广泛,不留死角,而且对快速分裂的白血病细胞杀伤力尤其显著,所以对肿瘤细胞作用极强而对正常细胞危害较小,其原理与化疗完全不同,在目前化疗耐药的情况下将是一支“奇兵”。同时,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供者来源广泛、且移植物抗肿瘤效应更强,为与病魔战斗再添几分胜算。多学科协作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全身放疗移植预处理技术在国外较为成熟、应用广泛,但在我省则应用较少,特别是疫情期间更是困难重重。医院集团多学科协作(MDT)发挥了巨大作用,医院集团放疗科赵鹏军主任、戴慧主任利用其精湛的放疗技术和国内先进的放疗仪,为患者进行了“地毯式”全身放疗,使白血病细胞毫无藏身之地,放疗过程非常顺利。完成放疗后,曹女士立即转入无菌病房,血液内科医生们为其制定了精密的后续治疗方案,从药物剂量到给药时间到液体滴速,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预处理完成后,两袋采自曹女士姐姐的造血干细胞承载着所有人的希望输入患者体内。其后的骨髓抑制期,患者免疫力接近于零,医护人员全程保驾度过危险期,造血系统如期重建,在术后30天骨髓镜检及免疫分型未发现白血病细胞。曹女士重获新生。此次治疗,在钱申贤副院长指导、施鹏飞副主任和单丽明护士长的主持协调下,以及放疗科、麻醉科、输血科等多科室的协助下使患者重获新生,这是一次医患齐心协力的胜利,也是多学科协作的胜利。这次移植证明了以全身放疗预处理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安全有效,不仅可应用于普通移植患者,更是高龄移植、二次移植患者的优化方案。首席记者俞茜茜通讯员张颖颖▼往期精彩▼
“嫁给他,嫁给他!”分别整60天,这名援荆男护士回家第一件事———求婚!!
现在可以摘口罩了吗?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吗?全球疫情的拐点何时到来?钟南山就疫情发布最新判断
50多岁的他遇到肝胆外科“最难手术”,医生为什么术前3D打印了一个“肝脏”备用?
哥哥11岁肝硬化夭折nbsp;弟弟又遭遇同样劫难nbsp;被命运扼喉的一家人何去何从?
他咳嗽了一个多月竟是因为每天“撸猫”nbsp;!最近这类患者明显增多有人误以为是感冒
“仁医李老师,最喜欢您了!”23岁小伙写下字长文记述和主治女医生的暖心故事
健康的你一定会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