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粒白血病治疗期间,ldquo掉血象

时间:2020/8/8 20:11:29 来源:白血病_白血病的预防与诊治 作者:佚名

很多慢粒白血病患者在服药期间,尤其是刚开始治疗的一段时间内,会出现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中性粒细胞数值下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掉血象”。虽然慢粒白血病通过针对性的用药,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但也难免发生血液学不良反应。

那么,服药期间慢粒白血病患者掉血象该怎么办?

专家提醒,慢粒患者服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时,有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并且进行相关处理,切忌不可自行处理,以免耽误病情治疗。

大量的临床数据证实,疗效与用药的剂量密切相关,所以应该尽量保证用药剂量,在能够确保患者安全的情况下,不要随意减量和停药。

关于慢粒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如下:

(1)血小板减少的处理和药物调整原则:

血小板(PLT)是机体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减少,机体止血功能受损。一般而言:

PLT≥80×/L,可以承受大手术

PLT≥50×/L,可以承受中小手术

PLT≥30×/L,日常生活一般没有大的出血风险,

PLT20×/L,有严重出血(比如颅内出血)的风险。

在TKI的说明书里,慢粒慢性期使用TKI的患者,要求血小板50×/L即停药。

(2)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处理和药物调整原则

白细胞中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较大的是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将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而增加感染(即炎症、发热)的风险。

因此在血常规检查出现白细胞下降时,应该马上注意其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一般而言:

NEU介于1.0-1.5×/L时,轻度的感染风险

0.5-1.0×/L时,中度的感染风险

0.5×/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重度的感染风险

对于慢性期的患者,伊马替尼和尼洛替尼的说明书均要求患者在中性粒细胞1.0×/L(即有中度感染风险)时停药,直至中性粒细胞≥1.5×/L(即基本无感染风险)时才恢复用药。

(3)贫血的处理和药物调整原则:

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相比,贫血对机体的危害相对较小,机体耐受性较强,同时红细胞输注的效果也较好,因此一般不因为贫血而进行减量或停药,如果患者贫血较为严重(如血红蛋白60g/L),可应用红细胞输注或者促红素针剂提高红细胞计数。

专家提醒:经常有慢粒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后出现不良反应:白细胞低,血小板低较常见,贫血也时有发生。因此,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常规,根据结果调整用药剂量。若血象极低,临床症状明显,也可介入中医药缓解靶向药的骨髓抑制,巩固血象。

——医院以及适合自身病情的治疗方案,可进一步复制添加

有病疑?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ghkjpw.com/zztz/721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