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典型病例的临床特点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中年最多见,中位数发病年龄为53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缓慢,多无自觉症状。患者多于健康体检发现血象异常或发现脾大而就诊。典型病例可有明显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及由于脾大自觉左上腹坠胀或疼痛。
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显著增高,常gt;20×10^9/L,WBC极度增高时(gt;×10^9/L)可发生“白细胞淤滞症”。血象分类粒细胞显著增多,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以中性中晚幼和杆状粒细胞居多。原始粒细胞lt;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粒/红明显增高,以中性中晚幼和杆状粒细胞居多。(慢性期)原始粒细胞lt;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慢性期)活性减低或呈阴性反应。
4.Ph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标记:显带分析为t(9;22)(q34;q11),形成BCR-ABL融合基因。
二分期及诊断标准
1.慢性期:具下列四项者诊断成立
(1)贫血或脾大;
(2)外周血白细胞≥30×10^9/L,粒系核左移,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
(3)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和杆状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
(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极度降低或消失;
(5)Ph染色体阳性及分子标志BCR/ABL融合基因;
(6)CFU-GM培养示集落或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2.加速期:具下列之二者,可考虑为本期
(1)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和(或)骨骼疼痛;
(2)脾脏进行性肿大;
(3)不是因药物引起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
(4)始细胞(Ⅰ型+Ⅱ型)在血中及(或)骨髓中>10%;
(5)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
(6)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
(7)出现Ph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
(8)对传统的抗慢粒药物治疗无效;
(9)CFU-G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多,集簇和集落的比值增高。
3.急变期:具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本期
(1)原始细胞或原淋+幼淋,或原单+幼单核细胞在外周血或骨髓中≥20%;
(2)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30%;
(3)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0%;
(4)有骨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三类白血病和慢粒的临床鉴别
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常有下列特点,借此与慢粒鉴别:
1.常并发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因此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2.白细胞数很少超过50×10^9/L,嗜酸、嗜碱粒细胞一般不增多,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常有中毒性颗粒和空泡。
3.脾大常不如慢粒显著。
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呈强阳性。
5.Ph染色体阴性。
6.原发病控制后,类白血病反应消失。
四治疗
1.羟基脲――周期特异性抑制DNA合成;
2.白消安(马利兰);
3.阿糖胞苷(Ara-C)――Ph染色体阳性细胞减少甚或转阴;
4.白细胞单采――拟减少过多的白细胞;
5.干扰素;
6.骨髓移植――45岁以下慢粒慢性期缓解后。
来源:杏树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