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诊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介绍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急性白血病患者,因大量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导致正常造血受抑,加之多次化疗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广谱抗生素,致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日益增高,这给白血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最近,浙江大医院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就碰到了这样一个病例。

患者D女士,41岁,年9月,刚刚生完二胎5个月,哺乳期的她就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5)。这对一个家庭而言,真是悲喜两重天。常言道是“女本柔弱,为母则刚”,D某在家人的支持下重整旗鼓,从产妇模式切换为病人模式,开始接受化疗。她说,为了看到孩子健康成长,她要坚强的活下去。初始治疗并不顺利,医院经过两个疗程的HIA方案化疗,骨髓才达到完全缓解。付出的代价是持续高烧,严重的肺部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面对这样的状况,医生和家属感到束手无策。

为了得到更好的诊治,D女士来到了浙医一院血液科院骨髓移植中心,主管医生郑伟燕主任给她安排全面的检查评估病情,并拟定下一步治疗方案。但是患者反复发热不能控制伴左上腹疼痛,并且双手臂长出了大小不等多个结节,其中一个有1.5×1.5cm大小。CT报告示脾脏两枚类圆形低密度影,较大者直径约2.9cm,考虑感染,也可能是白血病髓外浸润。另外两侧肾脏也有多发病灶。真的可以用“千疮百孔”来形容她的身体了。

图一、脾脏病灶

图二、脾脏病灶

图三、双肾病灶

图四、双肾病灶

为了明确诊断,患者被安排进行了B超引导下右前臂肿块穿刺活检+抽液,病理活检提示幼稚造血细胞浸润,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考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浸润。穿刺液培养提示热带念珠菌。那么问题就来了,皮肤软组织考虑热带念珠菌感染伴白血病髓外浸润,那么脾脏和肾脏病灶呢,是单纯感染?或髓外浸润?还是同时存在呢?脾脏、肾脏为内脏器官,病原学标本或病理活检组织不像皮肤那么容易得到,为了取得标本而挨这么一刀,似乎有点得不偿失,况且有出现感染扩散病情恶化的风险。好在此时血培养结果也出来了,同样为热带念珠菌生长。这样,热带念珠菌败血症、侵袭性真菌病的帽子就戴上了。

侵袭性真菌病(IFD)是什么?

侵袭性真菌病(IFD)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深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导致临床侵袭性真菌病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常见因素包括:1、疾病因素(基础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疾病初发、复发或未缓解);2、治疗相关因素: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化疗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重度粒细胞缺乏和长时间粒细胞缺乏、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移植后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等;3、患者合并症:如糖尿病、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既往真菌感染病史;4、环境因素:建筑工地扬尘、家里旧衣物整理、空调通风口灰尘打扫、水培植物及盆栽。

到底什么是真菌呢?

真菌包括蕈类、霉菌和酵母菌。我们吃的菌菇类食物、发面包馒头用的酵母菌都属于可食用真菌。平时常听到的脚气、汗斑就是长在体表的真菌。真正致病的真菌,包括如下几类:念珠菌属--包括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平滑/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曲霉菌--包括烟曲霉菌、黄曲霉,以及隐球菌,毛霉菌,毛孢子菌等。其实真菌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无所不在。植物、动物、土壤中都有大量的真菌、霉菌。尤其是湿热的南方,江南梅雨季节,墙体、木板、衣服都会发霉,空气当中都弥漫着一股霉味。旧房改造,建筑工地弥漫的灰尘中还有很多霉菌。当我们抵抗力正常的时候,这些真菌、霉菌,就会被鼻腔、气管、支气管的纤毛、分泌物所阻挡、吸附,然后变成鼻涕、浓痰排除体外。但是白血病病人白细胞低下、抵抗力下降的时候,这些病原体就会长驱直入,进入人的第一门户“肺部”,并在那里生根发芽,变成肺炎。甚至进一步穿透血管,随着血流循环,在全身播散。由于白血病病人的机体没有还击之力,这些真菌、霉菌就会无往而不胜,最终变成致命性的侵袭性真菌病(IFD)。

为什么侵袭性真菌病比细菌感染要严重?

侵袭性真菌病比细菌感染要严重的多,死亡率也高很多。原因有三:1,我们发明了很多杀细菌的抗生素,除了全耐药的超级细菌之外,大部分细菌都能被抗生素杀灭。但是针对真菌的药物很少,副作用明显,对真菌清除的效果也没有那么好。2,真菌因为有芽孢等自我保护措施,所以非常顽强,不容易被杀灭,往往需要长疗程使用抗真菌药,有的患者甚至需要用1年以上。3,部分真菌有噬血管性,能穿透血管,导致大出血(如肺大咯血),也能形成菌丝缠绕血管,造成局部梗死,组织坏死。这样抗真菌药物无法到达局部,形成有效的血药浓度来杀灭真菌。因此对某些形成真菌脓腔或者霉菌球的病灶,需要手术切除。

IFD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重要死亡原因之一,于是郑伟燕主任在之前经验性应用卡泊芬净抗真菌治疗后,根据药敏试验,更换为抗真菌的王牌两性霉素脂质体治疗。令人欢欣鼓舞的是经过治疗,患者体温正常,腹痛好转,皮下肿块逐渐缩小。这个时候白血病细胞并没有闲着,它们受到此前一系列的化疗打击后元气大伤,此时正在养精蓄锐、伺机反扑呢!所以防止白血病复发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在IFD得到一定控制后,巩固化疗和抗真菌治疗双管齐下是必须的。2个月后患者前臂肿块逐渐消失,安全度过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好转出院了。

感染和肿瘤是D女士面临的双重压力,相互掣肘,增加了治疗难度。我们期望先控制患者的严重感染,降低化疗风险,而后再进行巩固化疗。她遵从医嘱,坚持抗真菌治疗前后长达4个月。然而,事情总非尽如人意。年2月中旬患者再次出现左侧腹痛,来我院就诊。好消息是:评估骨髓仍处于完全缓解状态,没有新发的皮下肿块,腹部CT示肾脏病灶较前好转。坏消息是脾脏病灶却较前增大。

图五、脾脏增大的病灶

图六、脾脏增大的病灶

图七、好转的肾脏

那么,这时患者的脾脏、肾脏是侵袭性真菌病呢?还是原发病髓外浸润?患者距离末次化疗已近2月,虽骨髓仍为缓解状态,但不排除骨髓随时复发可能。若是深部真菌感染未控制,贸然化疗,患者有可能因感染失控而危及生命。若单纯行脾脏切除,那肾脏病灶怎么处理呢?为此,在黄河主任主持下,科室进行了激烈而深刻的讨论,认为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明确,目前化疗风险大,首先得把感染控制住,结合目前脾脏影像学,可考虑请肝胆外科会诊,若有手术指征,还是建议脾脏手术,若不能手术,是否可考虑局部引流,积极寻找感染证据?考虑到患者涉及多学科,郑伟燕主任想到了多学科协助诊治——疑难病会诊中心(MDT)。在医务部的协调下,-3-6,邀请各相关科室进行了多学科会诊。放射科阮凌祥主任火眼金睛,发现脾脏病灶已经破溃到腹腔,好在没有播散,而是与胰腺尾部、胃壁、腹壁黏连形成局限性脓肿,有明确手术指征。阮主任仔细对比前后3次腹部CT影像,指出原先肾脏也有局限性穿孔的病灶,在内科积极抗真菌治疗下,患者目前肾脏病灶好转缩小、脓腔已经闭合,无需手术处理。感染科何剑琴主任肯定了主管医生此前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达30天之久的治疗策略,直到肾功能没法耐受了才停药,她指出抗真菌王牌两性霉素B在肾脏的血药浓度较高,因此肾脏的病灶好转快,但也容易影响肾功能。肝胆胰外科严盛教授团队勇挑重担,为患者进行脾切除+胰尾切除+膈肌切除修补+脓肿引流术,术中探查脾周广泛致密粘连,脾脏及周围脓肿形成,内有大量黄白色脓性物质,脓肿严重侵蚀膈肌、胰尾,病理示(脾脏)肉芽肿性炎伴坏死。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图八、患者切除的脾脏

图九、手术留下的腹壁切口

手术后,患者继续予以抗真菌治疗,目前患者左侧腹痛消失,一般情况改善,期待她能尽早把感染控制,并顺利完成白血病的巩固维持治疗。

通讯员:郑伟燕陆风雁

浙大一院血液骨髓移植中心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yghkjpw.com/zztz/879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