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前线异基因骨髓移植白血病诊疗

时间:2021/4/3 17:07:16 来源:白血病_白血病的预防与诊治 作者:佚名

“我们已经有5位接受异基因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出院了,目前还有6名患者在同时做移植。”走进大连医院血液科,闫金松主任高兴地告诉记者,从今年7月份开展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技术以来,已经为十一个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异基因骨髓移植术,出院的患者目前随诊情况都良好,正在进行移植的患者也都进行得很顺利。在病房采访患者的过程中,记者在走廊里看见了移植一个月后陪患者张先生来随诊的妻子,当闫金松主任问怎么没见到张先生时,张先生的妻子笑着说:“他刚才还在这儿,现在体力好了,看不住了。”张先生妻子告诉记者,接受移植后,张先生最大的变化就是体力和精力比以前明显好转,生活几乎不需要别人照顾了。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适合哪些患者?对骨髓供体有哪些要求,目前该方式在国际上有哪些确切疗效呢?闫金松主任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什么样的患者适合骨髓移植?闫金松主任告诉记者,异基因骨髓移植的病种主要包括: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儿童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病、儿童的代谢性疾病如脑白质肾上腺萎缩,其他如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生症等。一般不低于70%-85%的患者能够达到治愈。“对于无HLA相合的同胞供者的中、高危人群,可选择进行自体骨髓移植,长期无病生存率可达到60%-74%,”闫金松主任介绍说,适于开展自体骨髓移植的主要病种: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的实体肿瘤、淀粉样变等。谁可以成为骨髓移植的供体?“第1例出院的患者是一位39岁的男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初次发病。第2例是26岁的男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第3例是17岁的女孩,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复发倾向)。第4例是50岁的女性,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第二次完全缓解期。第5例是31岁男性,2年前确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型,化疗后复发。”闫金松主任介绍说,上述5例移植,供体年龄从33岁到63岁;其中第1、2、4例为同胞间移植,只需采集外周造血干细胞;第3、5例为父母与子女间移植,需要采集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前要贮备自体血,术中回输。谁可以成为供体?有年龄限制吗?闫金松主任介绍,异基因移植的供体往往从亲缘间(包括同胞、父母子女)、骨髓库中寻找。由于我国库容较少,且寻找时间较长,不确定因素多,故亲缘间供体是临床工作中非常好的选择。可先抽取外周血完成HLA高分辨配型。一般来说,HLA10/10全相合是最理想的供体。随着移植及采集技术的进步,供体的年龄可以放宽到65岁。骨髓供体在采集过程中安全吗?对于骨髓的供体来说,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闫金松主任介绍说,出院的5名供体从动员到采集,直至完成移植,过程均很顺利。采集过程中,偶有口唇麻木、恶心、手足搐愵主诉,给以口服葡萄糖酸钙、对症处理后均能很快缓解。术后上述5名供者均恢复良好,很快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上述第4例移植中,患者的胞姐年龄为63岁,听说自己与妹妹的配型结果为全相合后,她非常高兴,坚决要求为妹妹捐献干细胞;面对她的年龄,家人也有稍许犹豫,通过医生详细的解说后,患者及亲属们均释然了。最后,动员及采集的过程也很顺利,该供体很快出院,恢复良好。第3例、第5例为父母子女间半相合移植,供体分别是患者左某的母亲,患者黄某的父亲。两位供体均进行了全身麻醉下行骨髓采集术,共采集骨髓约ml;采集后,两位供体术后无明显不适,无失血的表现,他们的子女也在回输后2周即开始造血重建,顺利出院。“总的来说,供体在整个过程中也许会有短暂的不适,但不会危及健康,经过几天的恢复,就会完全恢复到捐献骨髓之前的状况。”闫金松主任介绍说。大医二院骨髓移植中心如何引领前沿技术?据了解,为了给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环境,大医二院血液科在去年五月份时对病房进行了扩充,改善医疗环境,力求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打造国际一流的医疗诊疗环境。改造后,大医二院血液科拥有病床85张,一年可接收余名患者;其中骨髓移植中心拥有八个床位,位列东北三省第二。与此同时,大医二院自有的实验室为大连市血液科重点实验室,其实验独创的诸如MICM诊断体系、基因病毒检测等一系列技术,在临床勘断诊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市白血病的诊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了与国际一流的诊疗水平接轨,大医二院还特别邀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主任医师BerndMetzner教授,与大医二院血液科医护人员就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瘤、淋巴瘤等病例进行讨论,针对危重患者进行联合查房,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使大连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国际一流专家的诊疗服务。连线专家闫金松,医学博士,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血液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全国青年委员。师从工程院院士陈赛娟,于上海血液病研究所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骨髓移植与白血病化疗。基础研究方向为血液病发生及治疗的分子机制,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凝血机制、药物EriocalyxinB降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b融合基因AML1-E-TO的信号通路、RGT小分子肽段选择性抑制血小板内向外信号转导、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联合美罗华治疗淋巴瘤的机制等方面均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ghkjpw.com/zztz/912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