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丨兮白血病(也称血癌)在35岁以下人群中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癌症,尤其是青少年和幼儿。以急性髓系白血病为例,其患者生存率从-年没有显著的提高,5年生存率仍不足20%,所以改善白血病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生存率仍是我国临床上的重大需求。年6月8日,上海交通大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蒙国宇教授和陈竺院士团队受TrendsinCancer邀请,在线发表标题为PMLnuclearbodybiogenesis,carcinogenesisandtargetedtherapy的特邀综述文章。该综述从PML(promyelocyticleukemia,)核体的组装机制到PML驱动的基因组组构以及肿瘤形成全方位探讨了近期PML领域的突破,并提出“以PML为核心的抗肿瘤新策略”。该团队从“上海方案”出发,不断探究以PML为核心的抗肿瘤新策略,于年3月和年8月在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连续发表“PML核体组装机制新发现”,揭示了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相关的PML核体组装的新机制,为后续白血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提出了“癌蛋白的聚合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的新观点于年3月发表在BloodScience杂志上。紧接着,该团队围绕PML核体继续深耕挖掘以期能够解决众多悬而未解的科学问题将其应用到更多的白血病与实体瘤当中去。自年科研人员从细胞的核基质中观察到罕见的超级组装复合物——PML核体以来,就因其功能广泛而广受国内外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