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列卫看精准医疗,未来药神精准

时间:2022/8/16 16:59:55 来源:白血病_白血病的预防与诊治 作者:佚名

北京痤疮中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60235.html

「格列卫」,电影《我不是药神》和现实中慢性白血病人苦苦寻求的「救命神药」。但在救命故事背后,却少有人知道这种被称为靶向药背后的原理。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格列卫产生作用的原理是融合基因,使BCR-ABL蛋白得不到磷酸,不能活化,就发不出指令,细胞的增殖态势得到抑制。从细胞层面,控制住病情。

区别以前从器官、组织角度的诊疗方式,格列卫是通过从细胞、基因层面进行精准调整,起到治疗、控制病情的作用。事实上,除了格列卫,从细胞乃至基因层面「对症下药」的靶向药正在成为肿瘤、癌症病症的发展趋势,而这种通过精准到达具体细胞部位的诊治方式则被成为癌症精准诊断。

从更专业的角度来看,癌症精准诊断是通过整合各种参数,使新疾病分类法植根在内在的生物机制中,基于信息共享系统上的疾病知识络及新分类法来进行癌症诊治。由于效果良好,癌症精准医疗始一出现就展现出巨大的市场。以正版格列卫为例,仅在中国就有十多万人存在用药需求,虽然价格贵至数万,但在全世界仍然十分畅销以至衍生出仿制药。

癌症精准诊断的出现和发展是未来医学大趋势。发展至今,全世界市场上已有余种靶向药。听起来数量不少,但由于靶向药只针对某一具体基因造成的病症有效,因此研发靶向药和完善精准医疗技术仍然有广阔前景和市场。

在庞大产业面前,掌握主动的不止是大的医疗研究机构或大型药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的发展,传统医学的研发方式正亟待新技术的革新。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研究员栗世铀看来,未来5-10年,精准医疗将由3.0走到5.0,从某个病症定向方案制定走向多组学全息肿瘤诊断,而科技在细胞类型、细胞群等几乎每个精准医疗研发的环节都有大量机会。

大型科技公司对医疗的重视似乎也证明了这点,海外的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科技公司领导人在医疗行业分别押注了数亿美元,国内的马云更是将医疗视作十年后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十年年后基于数据技术的健康和数字娱乐业务,我们称之为「DoubleH」产业」。那么前景光明的癌症精准诊断现在发展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对科技产业而言究竟存在哪些机遇呢?

8月4日,极客公园联合阿里健康举办了「从癌症精准诊断看科技与医疗产业如何交汇?」的主题活动。在活动现场,栗世铀副研究员系统讲述了关于癌症精准诊断的发展历史和前景,并对科技行业、创业公司在「癌症精准诊断」领域存在的机会做了详细阐述。

以下为栗世铀演讲和问答内容,经极客公园整理:

今天的话题是「癌症精准诊断未来发展趋势」,首先会介绍癌症精准诊断发展路径,从1.0到5.0版精准诊断的内容。会具体介绍我们现在正在临床普及中的癌症精准诊断3.0的内容,和正在研发的4.0的内容,以及预测一下未来5-10年,在这个领域里,癌症精准诊断有哪些发展趋势。会根据发展趋势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领域的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方向和发展机会。最后会展望一下患者在未来能够体验到的新科技带来的癌症诊疗上的改善。

从1.0到5.0,癌症分类和精准诊断的发展

我们先介绍一下癌症的分类和精准诊断的发展路径。从1.0版本到5.0版本,癌症诊断技术迭代非常快,1.0版诊断是基于肿瘤部位区分,如肺癌、肝癌。鉴别区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2.0版加入了组织形态学分型,如鳞癌、腺癌。3.0版加入了分子分型,如EGFR突变,cMet、BRAF、KRAS突变。4.0版加入了免疫评估,如PD-1、PD-L1表达,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igh)和错配修复缺陷检测(dMMR)等。5.0版需要多组学同时参与诊断。后面我会详细介绍。目前正在临床普及中3.0版,它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能直接指导靶向药物的使用。

3.0版癌症精准诊断,引入了分子分型,通过分子标记物,将癌症病人分为不同的群体类型,帮助判断预后、转归、复发和指导靶向药物使用。

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在2.0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非小细胞肺癌分为不同基因突变类型,如KRAS突变型、EGFR突变型、BRAF突变型,检测患者是否有相应的突变,指导靶向药物使用和帮助判断患者预后。如有EGFR突变给与TKI抑制剂,易瑞沙、特罗凯、阿法替尼;有BRAF突变,给与维罗非尼等。

BRAF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在整个肺癌群体的发病率只有7%,如果不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我们就直接使用Vemurafenib治疗的话,理论上最高的有效率也只有7%,因为它是针对突变进行治疗的药物。药厂研发的话,如果不区别人群使用药物,药物的有效率只有7%的话,这个药物不会被批准上市。靶向药物的伴随诊断非常重要。

我们正在研发的4.0版,在3.0版的基础上,又加了免疫特性评估,指导肿瘤免疫药物使用。

PD-1抑制剂肿瘤免疫药已经在美国上市,年到现在,FDA已经批准了5个,分别是施贵宝、默沙东罗、罗氏/基因泰克、阿斯利康、辉瑞/默克药厂。主要针对2个靶点,前面这2个药物是针对PD-1,后面这3个药物针对PD-L1。年6月中国药监局也批准了中国市场上第一个施贵宝生产的PD-1抑制剂药物,最近默沙东的PD-1抗体药物也获得中国药监局的批准。

这类药物的原理是这样的,解决了两类细胞的相互关系。一个是肿瘤特异的T细胞,一个是肿瘤细胞。T细胞表面表达两类蛋白:一类受到刺激后引起免疫反应;另一类受到刺激后抑制免疫反应,维持免疫系统平衡。肿瘤细胞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抑制免疫反应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PD-1药物就是解除肿瘤免疫抑制,使T细胞持续杀伤肿瘤细胞。

PD-1抑制剂类药物,每年使用费用人民币是60-90万。另外3个针对PD-L1的抗体药物,年使用费用也将近万,非常昂贵。

但是昂贵的药就一定有效吗?PD-1抑制剂只是针对其中一部分人群有效。它的痛点就在于获益人群非常低,多种实体瘤,平均下来反应率只有30%-40%。换句话说,有60%-70%的患者对这个药没有任何效果。而且有4%-5%的患者是有爆发式的增长,这个副作用是蛮强的。哪些患者会从这个药物中真正获益,谁才是受益人群?如中国最大的患病人群-肺癌和肝癌的人群,肺癌的反应率不超过20%,肝癌不超过16%。个人里面,只有16个人有效,谁会是这16%呢?这是我们亟待肿瘤精准诊断解决的问题,也是4.0版癌症精准诊断主要研究的问题。哪些患者会是4%使用之后爆发增长的人群,这个也是要筛查出来的,避免使用该药物。PD-1抑制剂药物年上市到现在,也有将近4年的时间,有一些患者表现出持续有效反应,这是肿瘤免疫药物的优点。有些患者会持续有效2年、3年、4年,甚至超过5年。谁会是持续有效反应的受益者,这都是我们产业界和科学界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强烈的临床需求和意义。

现在重点介绍一下4.0版,创新型企业未来的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ghkjpw.com/dxal/1298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