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2“有位患有白血病的8岁小男孩和你的骨髓配型成功,你确定捐献吗?”“我愿意,我确定。”今年6月,在影片《我不是药神》中扮演白血病患者的顾智国,接到了苏州市吴江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于是决定在8月16日接受骨髓捐献手术。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顾智国说:“无论是捐献骨髓还是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我一心只想挽救患者生命,尽力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我扮演过白血病患者,想尽绵薄之力帮助这个群体”年初的一天,正埋头剪辑视频的顾智国,收到了单位组织员工献血的信息。他立即放下鼠标,和同事下了楼,跨上献血车,撸起了袖管。“医护人员给我扎针的时候,问我愿不愿意额外多采集一管血,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将来有可能和白血病患者配对成功,这样可以救助他人。”顾智国表示,多抽一管血对自己的身体也无大碍,而且还有可能挽救生命,于是便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我在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扮演过白血病人,深刻体会到了白血病人的痛楚,我希望能尽绵薄之力帮助这个群体。”顾智国回忆道,年时,他还是一名大二学生,正学习表演专业。当时《我不是药神》剧组正在选角,饰演一名白血病人,便抱着锻炼表演本领的目的报了名。“面试后,有剧组工作人员问我愿不愿意剃光头,我既然是学表演的,就应该真听、真看、真感受,便果断答应了。”顾智国表示,当时报名人数较多,自己可能是因为身材高挑、体态消瘦才被剧组选中。虽说进入剧组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顾智国丝毫没有懈怠。“我读完了剧本,听完了剧组成员分享,又在网上搜索起改编成电影的真实案例。”为了将白血病人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顾智国还搜集了不少白血病人的影像和图片资料,深入了解白血病人的发病症状和心理状态,并开始对自己做心理建设。“我希望自己能表演出,白血病人即使是在治疗之后,仍没有办法维系生命的空洞和绝望。”在拍摄前,顾智国一动不动地在椅子上坐了两个多小时,任由化妆师在全身上下画上特效妆。“就在我走到镜子前的一刹那,我还是感到震撼和担忧。”顾智国告诉记者,纵使自己浏览了许多白血病资料,做足了心理准备,但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是如此的苍老憔悴,仍心生触动。“我的头皮和发根都是苍白的,脸上全是瘀斑,嘴唇发白起皮。我还只是演员,那真正的白血病人呢?”顾智国对白血病患者的感受,就此加深了一层。“参演《我不是药神》的经历,确确实实地加深了我对白血病的感悟,我登记加入骨髓捐献,有可能挽救白血病人,这是十分有意义的。”顾智国说。“对配型成功感到惊讶,相较于挽救生命,任何麻烦都微不足道”今年6月份,顾智国接到了苏州市吴江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的骨髓与一位病患配型成功。“虽然骨髓捐献对身体有一定影响,医院照看我,但我仍觉得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顾智国说。“医护人员告诉我,骨髓捐献前要注射动员剂,这可能会带来发热症状,而且骨髓捐献后可能会轻微缺钙。”顾智国表示,骨髓捐献对自己身体并无大碍,但对配型成功的白血病患者来说,无异于生的希望。他笑着说:“缺钙的话吃吃钙片、喝喝牛奶就好了嘛!”顾智国欣然答应了捐献骨髓。收到配型成功的通知后,顾智国才将自己捐献骨髓的决定告诉了父母。“父母一开始极力反对,他们觉得骨髓捐献确实能帮到别人,但担心手术会对我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为此,顾智国开始上网搜罗资料,一方面为自己即将进行的骨髓捐献做准备,另一方面用于说服父母支持自己的决定。“现在捐献骨髓不需要进行骨髓刺穿,只采集外周血,通过仪器把造血干细胞分离出去,绝大部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还是回流到身体里……”顾智国充分尊重父母的意见,耐心地与他们进行沟通,不断向其科普医疗知识,最终说服了他们。“我父亲后来对我说,既然已经决定做这件事了,那就去做吧!”在确定捐献骨髓后,顾智国难免和同事聊起该话题。他惊讶地发现,原来身边有不少同事早就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有一位同事已经登记了十几年目前还未配型成功。“我从医护人员处了解到,骨髓捐献配型成功的概率接近十万分之一,好多登记者数十年都没有配型成功。”顾智国表示,从登记以来时隔一年半,自己就成了苏州吴江区第22位配型成功的骨髓捐献登记者,自己颇为惊讶。“如此小的概率都能让我碰上,我有点欣喜,因为我听说有白血病人在接受捐献后,可以完全康复呢!相较于挽救一条生命,任何不长久影响我生活的副作用,都是微不足道的。”顾智国说。“与其碰运气等待好电影,不如脚踏实地服务百姓”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苏州市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见到顾智国时,已是深夜。他留着长发,站在文化艺术中心门口等待,十分精神。在领着记者穿过循环往复的走廊去往办公室的路上,顾智国说:“毕业后我很少参演电影,一直在这边工作。8月16日我就要去住院,注射动员剂并接受骨髓捐献手术。其实我的工作极大影响了我对骨髓捐献的看法和决定。”顾智国介绍,他在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在苏州市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从事群众文化的创作、表演和宣传。表演了两年小品,以及半年相声后,顾智国转向了幕后创作。“我的工作就是根据当地老百姓的需求和喜好进行创作,老百姓在哪儿,我们就把节目搬到哪儿,这和捐献骨髓一样,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顾智国回忆道,他全程参与创作的苏州评弹情景组曲《红军故事》,综合了评弹和话剧的形式,从一位老红军亲历者的视角,对长征作了回顾,展现了红军长征波澜壮阔的史诗图景。“我们曾在上海演出这部情景组曲,不少观众看得热泪盈眶,谢幕时还跑上台来,挨个握着我们的手说‘这么好的作品,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这是对我工作和个人价值的最大肯定!”顾智国告诉记者,他在参演《我不是药神》后,又参演了《美人鱼2》;《新喜剧之王》剧组也联系了他,但他并未参演。“我并不觉得不再参演电影是一种遗憾,因为再怎么去演电影,也没有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顾智国认为,参演电影是对别人作品的演绎,但在群众文化工作中,自己能和同事创作许多作品,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虽然说把一个角色演活了,能够打动不少观众,但相较于碰运气般地等待极具意义的电影,我不如回过头来,脚踏实地,去创作老百姓喜欢的内容。”顾智国说,“《我不是药神》上映后,我去电影院看了五六遍呢!我跟许多同学讲我参演了电影,然后就拉着他们一起看,在看的时候等着抓拍自己的镜头。”说着说着,顾智国激动地做起了“拉人”的动作,将欣喜写在了脸上。一周后,顾智国就将进行骨髓捐献,他目前仍然像往常一样继续工作,唯一的变化就是每天多喝了一杯牛奶。“喝了牛奶之后我才知道自己乳糖不耐受,后来就改喝酸奶。”顾智国笑着说。顾智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