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内医药领域第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在病友的联名信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进口格列卫费用昂贵,吃不起如同等死,印度仿制药的出现,才增加了活下去的勇气,请给慢粒白血病患者一些活路吧。”但网上也流传着一种说法:“靶向药之所以昂贵到要卖几万元,那是因为你买到的已经是第二颗药,第一颗药的价格是数十亿美金。”言下之意,天价药只因研发成本巨大。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在专利期过后,专利药的价格一般会出现断崖式下降。但在国内,不少原研药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文
南方周末记者马肃平崔慧莹责任编辑丨袁端端片子还没公映已成爆款,观众几乎“零差评”,在豆瓣苛刻的影迷眼中取得了9.0的高评分……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太火了。病人的求生意志、药贩子的道德抉择、医药公司的商业追求,种种矛盾都在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中得到展现。或许是观众们的热情实在等不及了,原计划7月6日上映的电影,提前到了5日零点。有人一眼就看出了原型——徐峥扮演的主人公“程勇”,和当年印度抗癌药“代购第一人”陆勇,一姓之差。片中提到的抗癌药“格列宁”,和真实世界跨国药企瑞士诺华制药的“格列卫”,也只差一字。陆勇看起来白胖,其实是浮肿,走几步就喘。站在阳光下的无锡旧街桥边,他对着镜头勉强挤出笑容。但在医药圈,影片却迎来了另一种“炸锅”。“但愿,我的担忧纯属多余。”年7月2日,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柳光宇在观影后感叹。普通人看到了医生的见死不救、药企的唯利是图,但作为医疗界人士,他体会更多的却是故事背后的巨大悖论。抛开艺术创作不谈,医药作家刘谦说:不支持为走私药贩洗白,也反对将板子打在药企身上。“用简单的思路解决不了吃不起新药这个全世界难题。”喧嚣中,故事原型之一的诺华制药却颇为低调。“这是国内医药领域第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