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粒细胞形态
粒细胞的发育异常
粒细胞的核异常:类/巨幼变
形态特点:
其胞体变大,约18~30um;胞质变多,胞核肥大,有时核可扭曲,折叠,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化疗后,放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
粒细胞核异常:双核
形态特点:
可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亦可见于一般感染和粒细胞相对增生的AML。
粒细胞的核异常:分叶不良(类P-H畸形)
形态特点:
成熟粒细胞染色质粗糙聚集成块状,胞浆充满中性颗粒,但细胞核不分叶,呈圆形,肾性,花生形,长条形等,或仅分为圆形的2叶,叶间有一丝相连,称类P-H畸形,对MDS的诊断有较高特异性。也可见于严重的感染患者。
粒细胞的核异常:多核
形态特点:
1个粒细胞内存在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彼此独立,无染色质相连,奇数个核,大小不一者是粒细胞病态的特异性形态改变。
粒细胞核异常:染色质异常聚集
形态特点:
粒细胞染色质异常聚集,呈粗块状,碳核状,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副染色质明显,可同时伴随其他病变改变的形态特征。
粒细胞核异常:环形核
形态特点:
曾被认为是MDS特有,亦见于发热患者,标本放置过久,退化状态。注意与两端两叠加的杆状核粒细胞相鉴别。
粒细胞核:鼓槌小体
形态特点:
也叫性染色体,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上,突出于细胞核外,形似鼓槌,也叫“Barrbody”,有石钟乳,鼓槌,挂钟等形状,被认为是X染色体形成,见于女性,非典型肺炎等。
粒细胞胞质:颗粒减少,缺乏
形态特点
中性粒细胞的中性颗粒明显减少,可清楚观察到胞质呈淡蓝色,所以容易被误认为是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可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
粒细胞胞质:粗颗粒(假Chediak-Higashi)
形态特点:
可出现于骨髓异常综合征,严重感染,使用升白细胞药物,糖皮质激素,某些抗生素使用后等。
预告:
粒细胞形态异常终结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