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重生”
白血病复发2次的我
医院血液科获得了“重生”
罹患白血病,我是不幸的,但相对于那些抗癌失败的人来说,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我还活着,且活得很好,而这份幸运的获得,医院(简称“市一”)血液科的医护人员是分不开的。
化疗19次,复发2次
我才选择了移植
为了活下来,
我选择赌一把
年的十·一对我来说,是个噩梦般的假期。
当时我在读博三,怀孕近6个月,肛周脓肿引发高烧不退就医,随即被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医院后,我在上医院做了引产,之后就在那里开始化疗治疗。
因为对白血病治疗的相关知识了解太少,医院没有做移植的条件,所以我一直抱着侥幸心理接受传统的治疗方式,即化疗。
在经过9次大化疗后,我的病情稳定13个月,后来在例行复查时,又发现坏细胞,这意味着我复发了,于是我又接受10次大化疗,而这一次我的癌细胞只控制6个月,再次复发后,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也就是说,传统的治疗已经不再有效,摆在我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移植。
医院干细胞移植团队结缘
在哪里移植,是个问题
移植,是我活下来的最后希望,但在哪里移植,是一个问题。
当时被迫选择移植,我的内心是恐惧的,因为在治疗的过程中,我已经了解到移植的风险很大,包括清髓、出舱,以及后续的排异等问题,都会威胁到生命。
幸运的是,我认识两个做移植的战友(病友),都恢复得很好,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的担忧,于是,在她们的介绍下,我来医院血液科,她们说那里的医护人员尽职尽责,敢于挑战,值得信赖。
其实,在来市一移植之前,我心里还有一层顾虑——我害怕这边不接收我,医院化疗次数太多,复发过2次,还有髓外复发,病情比较复杂,属于“疑难杂症”。
但这些忧虑,直到我见到市一血液科的医护人员后,都一一消除了。
首先,市一血液科顺利接收了我,且马上安排我入院做移植前准备。
年2月初,我到门诊挂了血液科专家号,一周后,我就接到了入院通知,这样的速度是我没有想到的,医院的病床都很紧张。
其次,市一血液科的医护人员都是“医者仁心”。
在这里,我接触最多的是杨隽医生,她是我的主治医生。
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她问我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才来移植?”那时,我生病近5年,正常来说,像我这种高危型号的白血病患者早该移植,现在才来,她想不通,所以才用“质问”的语气,这说明她为我着急。
另外,杨主任在用药方面也会考虑我们病人的经济情况,有时还会和病人商量,所以病人都很信任她。
还有宋献民主任,虽然他不是每天查房,但只要他统查病房时,都会适时地鼓励病人,给病人信心。
记得在我出舱后,口腔溃疡已经严重到无法进食时,刚好遇到宋主任查房,他还和我说笑,“鼓励”我使劲儿吃东西,告诉我“忍一忍”就好了。
其实,我知道他和病人说笑的背后,就是在支持病人,给予病人力量。
我相信,医护人员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病人,而在市一,他们传递给我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敢于挑战疑难杂症,
关键在于“实力”
医者仁心
“医者仁心”,可以说是市一血液科医护人员的软实力,而影响移植成功率的关键是硬实力,即他们的医疗技术。
他们敢于挑战“疑难杂症”,就是因为他们有这个实力。
实力体现一,他们“自信强大”。
像我这样“难搞”的病人,他们能够接收,本身就是自信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现在我的身体恢复得特别好,加上在这里治愈的病人还有很多,这样的“自信强大”才是他们值得信赖的关键。
实力体现二,他们实施“精准管理”。
在这里移植的患者,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正是这样的“精准管理”,让患者接受了有效的治疗,进而提升了移植成功率。
实力体现三,后续的“跟踪治疗”,更体现人性化。
移植,对于患者来说,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市一血液科的“跟踪治疗”,给我们病人提供了极大方便,因为主治医生的电话是公开的,病人有什么紧急问题可以随时联系医生,这体现了他们的人性化服务。
新生
写在最后
现在的我,已经移植3年,身体各方面都恢复得不错,非常感谢市一干细胞移植团队,因为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这里是我重生的地方,也是我生命绽放的地方。
因为依托于市一血液科,我创办了“直视骄阳心灵之家”,目的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学知识,为这里的移植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支持,舒缓情绪压力,而这对于我来说,不仅代表我已经回归社会,还让我的生命具有“特殊”意义。
活着,是根基,但生命的存在,不该只是活着。
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的:“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市一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