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608119.html
对于肥大细胞疾病,临床上我遇到过2例。一例是外周血出现大量的肥大细胞,可惜未做骨穿;还有一例是上周刚刚遇到,主要以骨髓大量肥大细胞增生(含幼肥大细胞)为主,而外周血偶见肥大细胞。根据诊断标准,是一例非白血病性肥大细胞白血病。以下简单地复习一下肥大细胞白血病及相关内容。
?
肥大细胞白血病(Mastcellleukemia,MCL)是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中的一个罕见类型,即白血病性表现,以未成熟肥大细胞(MC)增生为表现,伴器官损害、预后不良。MCL即使接受化疗,大多数患者的预期寿命也不到1年。
年WHO肥大细胞增多症的分类
1.?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CM):浸润局限于皮肤,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A.?色素性荨麻疹(UP)/斑丘疹性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MPCM)
B.?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
C.?皮肤孤立性肥大细胞瘤
2.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含4个亚型(下述)
3.?肥大细胞肉瘤:无SM证据。通常出现局部破坏性生长模式。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的诊断标准与亚型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以组织(主要为骨髓)中MC增殖和浸润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
诊断标准:1个主要标准+1个次要标准,或3个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1个或多个组织(皮肤外组织)存在多灶性MC密集浸润(大于15个聚集);
次要标准:(i)皮肤外组织浸润的MC形态不典型(梭形细胞),(ii)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升高(20ng/ml),(iii)血液或骨髓MC异常表达CD2和/或CD25,(iv)皮肤外组织KIT?密码子点突变。
SM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1)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ISM)
符合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标准。无“C”症状,无相关血液系统肿瘤证据。
(暂定类型)孤立性骨髓肥大细胞增多症(BMM),如ISM,骨髓受累,无皮肤受累,MC负荷较低。该亚型局限于骨髓的ISM,可能是一种独特的亚型,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病程很少出现进展或无进展,但实际发生率可能存在低估的情况。参考阅读DOI:10./haematol..
2)冒烟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SM)
如ISM,若≧2个“B”症状,而无“C”症状。“B”症状包括:a.活检显示肥大细胞高负荷,肥大细胞(局灶性聚集)浸润程度30%,血清总类胰蛋白酶水平ng/mL;b.对于非肥大细胞而言可见发育不良或骨髓增殖,但无相关血液系统肿瘤(AHN)。C.肝肿大,无肝功能损害;可触及脾肿大,无脾亢和/或淋巴结肿大。
3)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伴相关血液肿瘤(SM-AHN)
符合SM标准,且存在相关WHO分类的血液系统肿瘤,常与CMML、MDS、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浆细胞肿瘤以及MPN、AML相关。
4)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ASM)
符合SM标准,且出现≧1个“C”症状,而无肥大细胞白血病表现。“C”症状为广泛肥大细胞浸润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包括血细胞减少(ANC1.0×?/L,Hb10g/dL,和/或PLT?×?/L),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或不伴病理性骨折,吸收不良、体重减轻,器官增大和器官/组织功能障碍(如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肝功能损害,腹水)。
5)肥大细胞白血病(MCL)
符合SM标准。骨髓活检显示弥漫性、密集浸润,肥大细胞呈不典型形态、未成熟肥大细胞。BM涂片肥大细胞比例≥20%(ANC)。按照外周血肥大细胞比例10%界值分为:经典型肥大细胞白血病即外周血MCs≥10%;非白血病性MCL变异型即外周血MCs10%,临床上该亚型相对经典型多见。总体非常罕见,目前大概有约70例比较完整的案例报道。
?
???最近提出的一亚型,即慢性MCL:因发现少数MCL患者病情较轻,短期内不会造成组织损伤,这类患者骨髓肥大细胞表现出更加成熟的形态特点。部分患者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部分则短时间内进展。建议将这一类疾病称为慢性MCL,即符合MCL标准,而无C症状。一旦出现1个或以上C症状,可诊断为慢性MCL转变为急性MCL。需要强调C症状是通过受累组织进行骨髓活检或组织学检查证实,由MC局部浸润导致组织损伤。
形态学特点
急性和慢性MCL患者骨髓中均可见双叶或多叶核的幼肥大细胞。慢性MCL中骨髓中大多数MCs呈梭形。相比而言,急性MCL很少见或未见成熟或梭形MCs。异染性颗粒原始细胞通常见于急性MCL,而慢性MCL患者中通常未见。总之,MCL中肥大细胞形态的成熟度似乎与非侵袭性(慢性)临床过程有一定关系。(下图)
注解?A异染性颗粒原始细胞:原始细胞型;?B不典型肥大细胞II型:幼肥大细胞,双叶或多叶核;?C不典型肥大细胞I型:梭形形态的肥大细胞;?D成熟型(正常)肥大细胞:圆形核特点
免疫表型特点
MCL肥大细胞通常表达CD9、CD25、CD33、CD44和CD。此外可表达CD、HLA-DR。一部分MCL患者表达CD2(LFA-2),然而,与ISM患者相比MCL患者CD2阳性率较低,若表达CD2,则CD2水平通常较低,表明ISM在向MCL进展过程中CD2表达逐渐降低。与ISM相比,MCL其他标记表达升高,包括CD52和CD等。MCL也可检测到CD30阳性。然而,与作为诊断价值的胞浆抗原相比,细胞表面CD30与SM特定类型无关。其中一些细胞表面抗原(CD30,CD52)亦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至今尚无明确的表面标志能完全区分急性和慢性MCL。
?
分子学特点
绝大多数SM可以检测到KIT点突变。大多数ISM患者MCs显示KIT?DV突变。进展期SM包括ASM和SM-AHN,MCs也显示KITDV。同样MCL出现相当高频率的KIT突变。然而50-70%患者出现密码子DV突变,其他患者显示其他的KIT或无KIT突变,如DH突变,也包括密码子以外的突变。至今慢性MCL患者只报道了少量突变,这些患者肥大细胞主要以KIT?DV突变。另这些突变有时见于胚系细胞。体细胞SI突变也有报道,在儿童ISM患者中也曾报道。这些观察发现慢性MCL可能是由一个长期持久的惰性(儿童期发病)SM发展而来。
?
鉴别诊断
1)急性MCL:有C症状,出现未成熟MCs和异染性颗粒原始细胞,类胰蛋白酶显著升高,KITDV突变
2)冒烟型SM:BM涂片MCs比例低于20%,类胰蛋白酶水平升高或显著升高,KITDV突变
3)粒-肥大细胞白血病:未成熟MCs和异染性颗粒原始细胞,C症状,潜在髓系肿瘤,类胰蛋白酶轻度升高,KITDV阴性
4)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BB1、2D7和CD表达,CD阴性,类胰蛋白酶轻度升高,KITDV阴性
5)类胰蛋白酶阳性的AML:骨髓涂片以原始粒细胞为主,MCs少于10%,类胰蛋白酶水平高低不一,多数情况下DV阴性
参考阅读doi:10./j.leukres..0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