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已经不是一个不可治愈的疾病

时间:2024/10/4 12:19:44 来源:白血病_白血病的预防与诊治 作者:佚名

黄医院血液科主任作为“中国血液病领路人”他带领科研团队完成了第一例半相合骨髓移植让白血病“人人有供者”并由此形成了被国际同行认可的骨髓移植的“北京方案”让患者生存率从20%上升到70%许多患者因此重获生机近日,北京大学医学部纪录片《医者厚道》上线讲述医生面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的行医故事《医者厚道》第一集《突破:黄晓军》在恶性血液疾病面前,骨髓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找到合适的供者,是最具挑战的难题。患者们面对着不同的困境。一位母亲,如果要等待骨髓库捐赠者将遥遥无期;一位女儿,因情况严重被许多医生判定无法救治;一位弟弟,确诊后仅一两个礼拜就被宣布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一位妹妹,因与亲姐姐配型失败而命悬一线。幸运的是,他们都遇到了一位好医生,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军。“当我们今天讲白血病,已经不是一个不可治愈的疾病。”黄晓军说。“得救”山东小伙仉松健,去年夏天刚刚当了爸爸。每天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他都会觉得非常开心。可等到早上出门后,关上家门,他就一路哭着去公司。在公司与同事们正常说笑相处,下班后,他又一路哭着回家。新生儿的到来没有缓解这位年轻父亲心头的悲苦。因为,仅仅在孩子出生一个月后,母亲徐霞,被确诊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俗称“骨髓移植”。如果不及时进行移植,将会危及生命。一直到本世纪初,骨髓移植的条件都异常苛刻。移植前需要检查患者与骨髓捐赠者的十个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只有10个位点完全相合,才能进行手术。根据遗传概率计算,亲生兄弟姐妹之间全相合的概率只有25%;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全相合”的概率则只有十万分之一。母亲确诊后,仉松健彻底失眠了。母亲家中没有亲生兄弟姐妹,如果要做全相合,她只能寄希望于中华骨髓库的捐赠者,排队等待与自己完全匹配的干细胞。等待的时间,遥遥无期。很多人就是在漫长的等待中错过了移植的时机。他甚至想用自己的十年寿命,去换母亲的十年。仉松健背着母亲,在潍坊偷偷做了配型。趁着母亲打针不能从床上下来,他与医生沟通后,决定去北京,医院的医生黄晓军。这位血液病的领军人及团队的半相合骨髓移植技术,可以为徐霞仉松健母子做“子供母”半相合移植,由儿子为妈妈捐赠骨髓。“HLA(人类白细胞抗原)这个遗传物质,一定是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黄晓军解释。“兄弟姐妹之间,会有四分之一概率完全一样。半相合则只要有一半链相同就行。”因此,半相合移植技术的价值在于,不管兄弟姐妹怎么变,孩子与父母,一定有一半相同。半相合移植把供者的范围从亲生兄弟姐妹扩展到包括父母、子女在内的所有直系亲属以及堂、表兄弟姐妹。由此,对于血液病的骨髓移植,基本实现了“人人都有供者”。“你放心,你的命,我能救你。”儿子握紧了母亲的手。母亲握着儿子的手,哽咽难言。一家人在年关将近的时候,一起离开家乡,到了北京。入仓24天后,徐霞顺利出仓,转到普通病房。护士用轮椅推着她走出门口,家人带着小孙子念念来看她。“叫奶奶。”她伸出胳膊,把小孙子拥入臂弯。孩子在她的怀里,好奇地伸出小手,动来动去。感受着怀中鲜活的生命,徐霞哭了。“破冰”医院血液科是中国最早迎战白血病的地方,也被视为白血病患者的新生之地。年,年仅23岁的黄晓军从中山远赴北京,医院白塔寺院区报到。当时的血液科,就一个病房,一个实验室,一个移植仓,几个化疗的病人。病房里的病人少,并非患病人数少,而是即便前辈开创了配型全相合移植的路子,想找到配型全合的供者,也如同大海捞针。黄晓军在国外求学时期看着那些因供者来源缺乏而走投无路的病人,黄晓军异常难受。年,他带领团队进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研究。在寻找突破口的过程中,年轻的黄晓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yghkjpw.com/ysbj/1413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