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距离攻克艾滋病还有多远?近日,一份来自美国研究团队的报告似乎又让这个距离缩短了一大步。报告显示,一名来自纽约的女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通过CCR5Δ32/Δ32突变的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在停止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后14个月,体内依然检测不出HIV。
虽然目前已经有了3例成功“治愈”艾滋病的案例,但要想成为逃离艾滋病魔爪的幸运儿,依然需要闯过重重关口。
“纽约病人”之所以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是因为她同时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而“柏林病人”也同时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伦敦病人”则是同时患有霍奇金淋巴瘤和艾滋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恶性或严重的血液疾病,而且属于非常治疗手段,并不是常规治疗。这是因为,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
首先在移植前要进行预处理,把体内所有白细胞都杀死,此时人体的免疫功能几乎为零。如果HIV感染者的CD4+T淋巴细胞本身数量就很低,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很差,那么此时非常容易发生感染。即使住进了百级层流无菌病房,由于人肠道等器官也存在细菌,因此一旦发生严重感染,有可能危及生命。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这位64岁的女性艾滋病患者在被诊断患上急性髓性白血病时,她已经接受了4年的抗逆转录病毒(ART)治疗以控制体内的HIV,并且一直控制得不错。
即使不出现严重感染,还需要过排异关。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排异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骨髓移植相比,脐带血干细胞适应性更强,排异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少。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患者来说是把双刃剑,对于医生来说,不到无路可走的境地,是不会推荐患者进行移植的。比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通过服药,10年生存率能达到94%,而进行骨髓移植1年后,生存率只有80%左右。
此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用来进行移植的造血干细胞要具有CCR5Δ32/Δ32突变。有统计表明,大约只有1%的欧洲人口有着CCR5Δ32/Δ32突变(野生型突变),非洲人中为零,亚洲仅少量人口拥有突变,中国鲜有发现。
因此对于大多数艾滋病患者来说,既要和极小部分天生免疫艾滋病的人配型成功,又要冒极大的并发症风险,放手一搏,显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相比之下,每天按时吃抗艾药对于患者寿命的延长更为有效。
来源:科技日报
?
版权声明
本文系HIVnews公众平台编译文章,仅供参考,不代表HIVnews平台的观点,请使用“分享图文”分享本文,未获得作者授权禁止一切转载行为,转载请联系公众平台获取授权,如有发现擅自转载,一律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衣壳抑制剂或许更好
脐带血能治疗HIV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